凡人微光,星火成炬,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时间:2025-06-20    点击: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推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实施,学校官网开设“教育家精神万里行”专栏,持续刊发永利3044官网弘扬教育家精神优秀事迹报道、微视频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经验做法、典型案例等内容,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的生动实践。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马克思主义学院 艾博

从初入3044am永利官网到现在,一转眼已入职八年。回顾这八年的从教生涯,我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前辈及优秀的教师相比,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我都只是一名平凡的教师。然而正是这份平凡,却蕴含着非凡的力量:因为我坚信我可以用我的平凡托举起学生的未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邬志辉教授在《新时代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一文中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本质上回答的是“为何当教师、为谁当教师、怎样当教师”这一根本性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对“为何当教师、为谁当教师、怎样当教师”的理解。

一、为何当教师:乐教爱生、发展自我

回首入职的第一年,那时的我正面临多方面的转变:从学生身份到思政课教师身份的转变;从此前侧重于专业理论的研究到思想政治教学研究的转变;从以前一心只读圣贤书到教学、科研、行政全方位的挑战。那一段时间我确实迷茫过,询问自己“为何当教师”?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教师职业的选择也是如此,选择教师职业不仅仅是基于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更多的是期望在与学生互动中收获尊重、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因此当我静下心来思索真正牵引我踏上这条教育之路的,应该就是心底那份对教育与知识纯粹的热爱,是肩负起影响生命、塑造未来的沉甸甸的责任感,以及在学生成长中收获的满足感。

教师的使命从来不是追逐光鲜亮丽的职业标签,而是叩问内心:对教育的热爱是否已熔铸成超越一时激情的永恒信念?叶澜教授以职业美的视角勾勒出教师生存状态的三重图景:生存型、享受型与发展型。生存型教师,将讲台视为安身立命的谋生之所;享受型教师,则已触碰到教育的灵魂温度,在他们看来,教育是在给予中丰盈自我的精神旅程;发展型教师,以“培养社会栋梁”为精神坐标,将教育理想熔铸于社会发展的情怀,让教育超越了职业范畴,成为“服务社会”与“成就自我”的双向奔赴。因此,青年教师也应遵循“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的成长路径,无限趋近发展型教师,达到职业生命与教育理想同频共振。

二、为谁当教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在我工作的第二年,也就是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重点强调要“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特别要求“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如何理解“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为什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这便涉及到了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为谁当教师”的问题。

《荀子·礼论篇》提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将作为人类生存根基的“天地”、族群根源的“先祖”与治理与教化本源的“君师”并列为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足见先哲对教育者的敬畏。《荀子・大略》中提出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则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教育、尊敬教师之间的紧密关系,尊师重教是国家兴盛的重要标志和保障。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教师从古至今的崇高地位及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三、怎样当教师:启智润心、因材施教

“怎样当教师?”这是我从入职到现在,一直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便是“怎样当教师”的最好的答案。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德育学家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强调关怀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认为关怀不仅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一种教育方法。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也认为“爱就是对我们所爱的对象的生命和成长主动地关心。哪里缺少主动地关心,哪里就没有爱”。因此,无论是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还是弗洛姆对于爱的理解都彰显了教师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这种“启智润心”对育人而言都非常重要,但“启智润心”的发生机制却是触动和影响。

首先,是要触动学生的心灵。从去年起,我担任了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专业的班主任,就在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班上的一位同学突发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由于父母远在广西,没有办法及时赶到医院签字,所以当晚我及时赶过去帮她一边办理住院手续,一边缴纳手术费用,一切办理妥当后才回家。第二天一早我又赶过去帮学生进行术前签字,我们的辅导员姚老师也赶了过来,并一直守候在手术室外面,直到下午一点多,确定学生手术顺利后才回到学校,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在此期间,我们食品学院当时的司书记和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书记对学生的情况高度关注,并在学生术前、术中、术后都给予了足够的关心和支持。一个星期后,在各位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下,学生顺利出院了。后来当我再次看到这位害羞内向的女同学时,我发现她的眼里有了未曾出现过的光彩。在这一刻我意识到,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但我们的教育仅仅依靠内心的触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的工作都建立在一种兴趣之上。”就我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而言,如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确保理论讲授的效果?为此我们教研组采用了理论讲授加实践教学的方式:在正式授课前,首先给同学们布置课内实践任务,即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马原理微电影的制作,随后在本门课第一大部分,也是本门课最难的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讲授完成后,开始提醒同学们可以进行微电影的拍摄,最后在学期结束之前,我们会利用最后一节课进行马原理微电影的评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不仅能高质量的完成我们的实践任务,同时又加深了对晦涩难懂的马原理的理解。

比如学生的微电影作品《马克思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但伟人传记通常在内容上很难创新,因此该小组同学采取形式的创新: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三个任务:任务一,找到最能为全人类的幸福奋斗一生的职业;任务二:找到能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任务三:与战友共同书写史诗级的历史,找到解放全人类的方法。三个任务完成的同时,也就完成了对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伟人一生的回顾。再比如学生的另一部作品《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部作品诞生的背景是受当时热映的《第二十条》这部电影的启发,学生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法律在面对弱势群体时的柔性与关怀,体现了法律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对应了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我们的课程通过这种微电影拍摄的形式,既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对自身、对社会、对世界的发现、探索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鼓励我的学生参加思政微电影大赛,并获得了天津市大学生校园微视频大赛三等奖,3044am永利官网大学生思政课比赛优秀奖,我自己也凭借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收获了各类的教学奖项。然而仅仅依靠对学生内心的触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不够,未来的科技人才需要创新、创造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解放学生的天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解放学生的天性。康德说:“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被造物。”只有教导或训诫才能使人身上的动物性转变为人性,此为规范;除了规范,教育还需激发学生内部的力量,即先天禀赋、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此为自由发展。只有在规范与发展中找到平衡,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

永利3044官网优秀教师的代表,“食味米专家”崔晶、“葡萄专家”田淑芬、“贝类专家郭永军”等,这些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在田间地头把先进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传授给农民,开展科技帮扶,助推本市乡村的脱贫致富,同时在教学教研方面也举得了显著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田淑芬研究员,辛勤耕耘在葡萄栽培研究领域,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农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中,她默默耕耘,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们学农、爱农,助益学生的成长。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站长、天津大港贝类科技小院郭永军研究员,打造了“科技驻点+田间课堂”服务模式。在教学上,以郭永军研究员为代表的教师们注重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天津大港贝类科技小院培养的研究生团队通过实践发表了数篇篇SCI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并有两名学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真正做到了指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为青年教师,我将向我的前辈们和优秀的教师代表们学习,把教师职业从谋生手段转变为怀揣梦想、服务社会、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实现从生存型到享受型再到发展型教师的转变,在不断地付出与给予中收获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凡人微光,星火成炬,相信我们可以用平凡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托举出未来!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党委教师工作部供稿)